2008-04-10

[荟彧亭] Politic is about perception


<<唔关李事>> 之-

政治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那就是politic is about perception。 也就是说政治是关乎印象及主观认知的。“perception”这字眼就字典翻译应该是“知觉”,也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但“知觉”这词却又难以传神地表达出politic is about perception这句话中的意思,所以干脆全文不译“perception”一字。

普遍上,人民对于国家政局,政党,政客的理解或判断都是来自于“perception”,“perception”的产生源自于个人经验加上外来讯息之后再加以组织。

外在的讯息在这个资讯时代的流传是快速的,但却也是难以辨别真伪的。而媒体的工作就是处理讯息的消化与传播;所以如果说媒体是造就普罗大众对事物的“perception”与印象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实不为过。也因为如此,媒体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无论执政党或是在野党都对媒体虎视眈眈,因为媒体可以制造群众对他们个别政党与政客的“perception”印象。

媒体的背后是一群人,人有自由意志,是有想法的一群;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因人而异;媒体工作者更难免有着个别的政治立场。从记者,编辑,主播,专栏作者,电视电台名嘴一直到专家学者,当中总有人会在自己的角色里加入自身的政治议程,负责任的媒体会平衡处理,处理不当的,可能就会走台湾老路,搞得媒体的政治立场分明(亲民进党的自由时报,民视及三立电视台,亲国民党的中国时报,TVBS);这样的立场对立肯定会令许多问题的假象与真相更加地混淆,如果情况继续恶化,那就会有着人民被政客与媒体玩弄的可悲下场。

此外,人对于事物的“perception”还会穿插情绪。然而讯息的传达可以是理性或非理性的。人往往会在容易被煽动的事件上有着情绪性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往往是非理性的。政客也看准这个人性的弱点,为自己政治利益制造出最有利自己的政治氛围;典当掉的,却是人民理性论政的进步民主政治基础。

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不同语文的媒体对着不同的族群制造着不同的“perception”印象,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变得更难在同一水平线上看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完没了…

后现代的政治游戏,假亦真时,真亦假。谁是谁非,又岂是人们的“perception”所能轻易厘清的呢。

2008-04-09

[蓝天快报] 检讨 。 展望 。 从心出发

第12届大选在全国人民一脸诧异的表情中落幕,国阵蒙受历史性的重挫,5州政权沦陷,马华也经历了创党以来最差强人意的选战成绩,竞选40国90州只赢得15国31州,国会议席胜出率比69年大选来得更糟,州议席胜出率则只比69年稍好一点。

很多人在大选成绩公布后为检讨国阵或马华胜出率暴跌的原因,有人事后孔明,有人鸵鸟心态,也有人把败因都怪罪于他人,不过无论是不是马后炮,马华及国阵都应该针对各界给予的批评与建议作出认真的思考与检讨,好让国阵及马华能够重整旗鼓,大步走向未来,而不是步入历史。

组织
国阵一直以来以庞大的群众基础引以为豪,国阵的各成员党都一直沉醉在拥有众多党员这种数字的迷思当中,以党员人数当成各党在国阵内的份量与身份比重的指标,但这些数字的背后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呢?政党的代表性取决于人民的支持度,而不是数目庞大的党员人数,巫统与马华两党的党员人数总和超过420万,但且看看第12届全国大选国会议席成绩,国阵全国总得票却只有409万张,情何以堪?

马华号称拥有百万党员,但这百万人有多少个是自愿入党?多少个是自己缴交年捐的?多少个大选时会自愿献身予竞选工作?又有多少个是地方上基层领袖为巩固自己地方势力而制造出来的假象?这些问题,往往真正到了党要用人之时,才会承受到自欺欺人的恶果。

马华在经历第12届大选的败选冲击后,正是需要重新检讨组织的时候,重新清算党员籍,整顿支会,地方党产,再就选区条件做出资源整合,然后就是招揽有志之士,提升党员的党意识,自发性及强化政治教育,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基础,更专业地服务人民,再重新出发。

政治教育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一个党最重要的资产,要培养出新一代的政治工作者,就必须要规划出一套专业的政治教育培训系统,在马华的政治理念,政治路线,党组织及管理,政治宣传与技巧,群众演讲等领域进行阶段性教育工作,好让党员们能够与时并进。

马华传统的培养领袖机制主要是让他们在地方上搞组织,打网络,建人脉,做活动;这些工作对一个领袖来说固然重要,但对“政治领袖”来说可能还有所不足;对一名政治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政治论述及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基础将会转化成为政治工作者的问政及论政能力,也能够使到一个党的政治理念鲜活化,形象鲜明化;党员们在面对任何敌对党的攻击时也不会回应得唯唯诺诺,甚至可以对答如流,侃侃而谈。

政治格局
马华作为国内第二大党,理应在国家的政治格局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政治版图不应该只局限在华文教育,华社权益及新村拨款等传统议题。独立50年后的今天,“维护华社权益”这种纯种族角度出发的口号难以吸引城市选民及知识分子,对友族胞而言也毫无意义可言;就算面对华社,多年来政府施政偏差所累积下来的民怨更令华社对这样的口号觉得格外刺耳及讽刺。在巫统说马来西亚是回教国地课题上,马华无法清楚地向人民交代马来西亚的世俗地位;此外,华文教育的地位,马华“争取”了几十年,虽稍有成效但根源未治;就司法界危机弊端而言,马华选择了沉默;而本应在1990年结束的新经济政策不断地被借尸还魂,精神不死,马华只能说支持它原来的不分种族消除贫穷的精神,却对多年来的偏差无能为力。一次又一次,马华在大是大非前都没有鲜明的立场,却又再三地用同样的宣言口号要求人民给予委托,第12届大选的惨败,马华还能怪谁?

格局决定结局,马华要当全民政党,政治格局就应该是有世界观的全民政治思维,人民希望看到政党能提出引领国家在各领域发展起飞的政见与国策,又或者是能解决国内各争论性课题的方案。以台湾为例,2008年的总统选举,马英九推出了“打造台湾百年建设的基础”为题的全方位政策,涵盖19个领域,对手谢长廷也推出了“幸福台湾国政白皮书”,同样提出了全面性的治国纲领,这是一种健康的政治竞争,给了人民一个评估双方候选人政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马华在内阁里有4位部长,掌管的四个部门正是马华向国民展现施政能力的平台,卫生部的卫生与医疗政策,交通部的交通系统与物流管理政策,还有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及妇女社会发展部的管辖范围内的种种方案与计划,这些都是竞选时应该向民众发表的政治宣言及承诺,好让人民能够以更成熟的态度比较政党之间的政见与能力,进而令人民摆脱陈旧的种族或宗教政治思维,进化成为以政治论述及候选人能力为导向的竞争模式,选出治国良材,才真的是社稷之福。

国民阵线
国阵这个拥有14个政党的阵线,如果在操作正常的情况底下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因为它的涵盖面足以概括各族群,宗教及地方议题;奈何,50年来的长期执政导致他们傲慢与麻木,本来一个代表多元的阵线被“多元种族政党”抨击他们单元,种族主义,一党独大,可谓自作孽,不可活。第12届大选后,国阵领袖可能应该从新检讨国阵精神的面貌,是不是已经变质,又或者是不是到了一个契机,应该赋予国阵精神一个新的生命,再从国阵精神这个大原则出发,重新检讨国阵机制的运作。

国民阵线的机制在长期执政后已经溃散,各成员党在州内区内各自为政,完全没有合作协调可言,各种族政党只顾及区内自己种族的事宜,造就了各政党误解甚至不了解其它族群思维的窦境。国阵组织的不协调,令到整个机制需要耗费更庞大的资源才能推动运作。大选时,在野党在物资贫瘠,工作队伍大部分都是自愿或兼职性质的运作下都可以打出一个春天来,反观国阵纵有庞大的机制与人力,竞选工作效率却不比在野党强,国阵工作人员的积极度及自动自发性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国阵的组织迫切需要改进,在未来的日子里,国阵可以考虑以一个团队的形式运作,强化各盟党之间的合作,处理的是全民议题而非只顾自己族群,定时召开国阵会议处理各项课题,地方上也就各盟党在区内的工作作出谐调,更多的情况之下是以国阵名义面对媒体与群众,那么,国阵的团队形象也将更加突出,同时也能促使盟党之间在许多课题上能够先达致共识,避免盟党间的立场不协调,一举多得,选民也必定乐观其成。

从新出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马华内部的凝聚力以及划一的脚步是重振党威的第一步。经历了第12届大选的创伤,马华已经不起深具杀伤力的党争内耗,党员及党领袖们应当自重,以党利益为最大前提,团结一致,振兴党务。只有这样,马华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影响力,督促整个国阵机制的改进,让选民恢复对国阵的信心,否则,国阵离下届大选要收复失地的目标还有很远很远,很远很远。。。